完全显性与不完全显性
完全显性是指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其F1表现出与显性亲本完全一样的显性性状,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完全显性,它是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
而不完全显性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这一现象。隶属于生物遗传,比如显性是红色,隐性是白色,则杂合体是粉色,这就是不完全显性。
完全显性可以由杂交实验证明,例如豌豆种子的圆形(RR)和皱形(rr)亲本杂交得F1种子(Rr),由于R对r为完全显性,所以F1的表现与RR亲本完全相同,即为圆形显性性状。可见,杂合子里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R,就能完全表现出显性性状。
扩展资料:
除了完全显性与不完全显性之外,生物遗传学上还有一类共显性。共显性是针对一对等位基因的AaBb。如果A基因为红色,B基因为紫色。红色和紫色都会遗传下来,同一株植物上会同时出现两种颜色的花。
或者A基因为大眼睛,B基因为长尾巴,A基因和B基因不会相互影响。aa*** 为小眼睛短尾巴,Aa*** 是大眼短尾巴等。
共显性也与血型基因有关,例如ABO血型的基因已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的9q4.2位点,在这一基因座位上,由A.B和O三种基因组成复等位基因。基因A对基因0为显性。基因B对基因O也是显性,基限A和基因B为共显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完全显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完全显性
完全显性和不完全显性的区别是什么?
完全显性和不完全显性的区别为:表现不同、原因不同、遗传不同。
一、表现不同
1、完全显性:完全显性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同时存在的时候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2、不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同时存在的时候两种基因都有所表现。
二、原因不同
1、完全显性:完全显性是因为有修饰基因增强主基因的作用,使主基因所决定的性状表达完全。
2、不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是因为有修饰基因减弱主基因的作用,使主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得不到表达或表达不完全。
三、遗传不同
1、完全显性:完全显性的个体的后代都会继承对应的显性基因。
2、不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的个体的后代有一定概率会继承对应的显性基因。
什么是完全显性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亲本杂交后,F1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的现象,即显性外显率为100%。
完全显性则指Aa与AA的表型不能区分,实际上绝大多数短指(趾)症的基因型是Aa,而不是AA。这是因为按照孟德尔分离定律,基因型AA中的两个A,必然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除了完全显性与不完全显性之外,生物遗传学上还有一类共显性。共显性是针对一对等位基因的AaBb。如果A基因为红色,B基因为紫色。红色和紫色都会遗传下来,同一株植物上会同时出现两种颜色的花。
或者A基因为大眼睛,B基因为长尾巴,A基因和B基因不会相互影响。aa*** 为小眼睛短尾巴,Aa*** 是大眼短尾巴等。
本站文章均由用户自发,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E-mail联系 1921123544@qq.com 删除